- 目錄
第1篇 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評課稿
五年級語文《釣魚的啟示》評課稿
張平老師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這一堂課的亮點之一是以讀為主,感悟文本。
張老師抓住重點問題“我不肯放魚的句子”以及“不肯放的原因”這一問題時,讓學生自由讀,找句子匯報,用詞來表達感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感悟用不同的表達。張老師不單純地讓學生練讀,而是從讀的韻味上啟發(fā)學生感悟書上的情感,感悟了情感再用概括詞和朗讀的方式表達含義。亮點之二是能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讓學生練筆:當我遇到這樣事的時候,我會想起父親對我的告誡,讓學生寫寫父親對我告誡的話。這不僅是學生鍛煉文筆的好機會,而且能提升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認識。
1、教師教態(tài)親切自然,課堂語言溫雅理性
與課文的語言風格很契合,同時也極好地拉近了學生與老師、與文本的距離,為學生理解文本,表達感悟創(chuàng)設了很好的情境。
2、抓心理變化,感悟人物情感。
本課是比較深奧的課文。雖然寫的是一件小事,但其中包含的道理卻不是一下子就能體會到的。董老師在處理文本時,以“我”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讓學生找“我”不肯放魚的句子,接著思考“我”為什么不肯放魚,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學習,深刻感受“我”釣到大魚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心痛和無奈,以及三十四年后,“我”為之驕傲的情感變化,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故事到理論,從感性到理性,層層上升,真正地理解到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另外,董老師又以父親的態(tài)度線索為輔線進行教學,想讓孩子通過對“父親”心里的猶豫,到最后堅定的語氣這一過程的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無論任何情況下都是必須遵守的。
3、抓重點詞句,反復品讀悟理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使學生領會到語言文字的美妙,體會到作者的感受,那就會使他們對語言文字產生興趣,萌發(fā)朗讀的情感。在體會“我”放掉大魚的情感時,董老師讓學生反復朗讀“我”說的話,如:“可是再也不能釣到這么大的魚了!”一邊讀,一邊引導學生感受作者內心的不舍以及不舍的原因。然后,董老師又提出相應的更高層次的朗讀要求,由淺及深,一步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加深內化。董老師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復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
教學建議:制作課件時,對于重點句段的出示不宜過多。另外,要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語,去品味感悟。
第2篇 《釣魚的啟示》評課稿
《釣魚的啟示》評課稿
《釣魚的啟示》評課稿1
剛剛聽了朱**老師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頗有幾分回味。教師能站在人生的高度、道德啟迪的角度去解讀課文,能夠從閱讀的本質規(guī)律入手、在大語文觀的引領下去思考教學,整堂課抓住了一情、一理,以讀帶講、以讀促思,情理交融、深入淺出,緊扣人物的情感變化,實現(xiàn)了心與心的交匯碰撞,上得真實、扎實。不僅是學生受到教育,我們也受益匪淺,是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
《釣魚的啟示》是“借事喻理”的文章,閱讀這類文章,我們要關注兩個重點:一是把握事件,二是領悟道理。那么這節(jié)課的教學,教師就非常睿智,恰恰就抓住了這個文體的特點設計教學,通過“檢查預習,初知文意→再讀課文,走進不舍→追溯原因,理解不舍→遵守規(guī)則,體會父愛”這樣層次帶著學生一步步走進課文,展開思考。作為第一課時閱讀,朱老師很好的把握住語文閱讀的核心,就是學生的閱讀興趣。整堂課抓住一個“讀”字,以“情”為紐帶、以“讀”為突破口、品詞析句,激情悟理。并在讀文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教學策略激活文字,讓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有形的畫面,引發(fā)他們獨特的思考,層層剝繭,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逐步升華主旨。
朱老師在處理文本時,以詹姆斯的心理活動、情感線索為主線,讓學生找到“我”不舍放魚的句子,接著思考“我”為什么不舍放魚。嘗試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句的句子學習,深刻感受“我”釣到大魚的興奮,被迫放掉大魚的心痛和無奈,特別是朱老師設計了“追溯原因,理解不舍”這一環(huán)節(jié),從而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從故事到理性,從感性到理性,層層上升,為下節(jié)課真正理解作者通過釣魚所獲得的啟示打下堅實情感基礎。另外,朱老師又抓住父親的態(tài)度,推想父親心理,想讓學生通過父親的心里猶豫到最后的堅定的語氣,這一過程的了解,加深學生的認識,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遵守規(guī)則。
總言而之,這次活動受益匪淺,是一次難忘的心靈之旅、收獲之旅!
《釣魚的啟示》評課稿2
聽了徐老師的這節(jié)習作課,我感慨頗多。面對習作,我們總感覺要給予學生很多訓練要點,但點一多又無法做到一一落實。徐老師的這節(jié)課教學目標十分明確,可謂是“一課一得”,緊緊圍繞“啟示”來選擇材料,一條線貫穿到底。習作的指導思路層層推進,分為四大塊展開:一、直接揭題,明確習作要求;二、回顧舊知,兼顧實際生活;三、圍繞啟示,選取材料詳略;四、操刀練筆,師生合作探討。整堂課展現(xiàn)了兩大特色,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
一、熟悉事物,深入淺出。
徐老師不緊不慢、耐人尋味的教學態(tài)度,讓人感覺十分親切自然。她從學生身邊熟悉的內容出發(fā),拉近學生距離,降低難度,在教學時從本單元剛學過的課文入手,讓學生依據(jù)“從……(事)中,得到的啟示是……”句式來回顧課文,在引導學生說話是切實關注學生,當學生說的不夠貼切時,一點也不焦躁,而是耐心地加以引導,扎實落實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有了課文內容的鋪墊,再順勢回到實際生活,采用四人小組的形式再次明確生活中得到的啟示。這樣不僅喚起了學生對這幾篇課文內容和寫法的記憶,也為下面的`習作教學打下基礎。
二、循序漸進,拋磚引玉。
“圍繞中心,詳略安排”一直是學生習作的一個重難點,反觀學生平時的習作,不難發(fā)現(xiàn)記敘一件事時“流水賬”現(xiàn)象嚴重,重點不明。徐老師采用正面引導,反面列舉的方式,雙管齊下。在正面引導時,有課文順勢過渡到學生生活,自然有效。反面列舉時,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和習作,既讓學生有話可說,同時也授予學生判斷辨別的能力,通過實踐操作得出結論。如在指導選材時,借助課文《釣魚的啟示》來指導選取材料,課文的經典毋庸置疑,但學生的寫才是關鍵,徐老師恰恰考慮到了這一點。她引導學生大膽說說如果自己寫會寫些什么,學生一一列舉,與課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學生自己在比較中發(fā)現(xiàn)得出:與啟示無關的不寫,與啟示緊密相關的詳寫,其次略寫。以此類推到800米的習作中,先陳列出可涉及的內容,再圍繞“啟示”進行篩選、強調、練筆,一氣呵成。
第3篇 《釣魚的啟示》語文評課稿
《釣魚的啟示》語文評課稿
聽了王淵老師執(zhí)教的《釣魚的啟示》一課之后,我認為有這么幾個地方值得我學習。
一、《釣魚的啟示》一課具體敘述了紐約市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師11歲時的釣魚經歷,刻畫了一個嚴格自覺遵守規(guī)則的好爸爸的形象。
這是比較深奧的課文,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是比較難學的。如果一開始就把起點定得很高,隨著教學難度的提升就會使教學難以進行下去,越是深奧的課文,起點越應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學生的學習才能比較順利。所以王淵老師在揭題時,是引導學生關注“釣魚”而不是“啟示”。如果一開始就關注“啟示”,抓住“啟示”的語句學習,遵循的是從理性到感性,學生學習會感到困難重重。而這樣一開始從“釣魚”入手,體會放掉魚之難和父親教育之嚴肅,再來感悟得到的啟示,遵循的是從感性到理性的教學,就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了。
二、在教學過程中,王淵老師用三個問題來引導學生思維,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啟示。
問題一:從釣到大鱸魚到把大鱸魚放回湖里,“我”的心情有什么變化?抓住主要詞句感悟放棄已經到手的大鱸魚有多難;問題二:父親要“我”把到手的大鱸魚放掉,態(tài)度那么堅決,是不愛“我”嗎?他做得對不對?也是抓住主要詞句感悟,體會父親對“我”的嚴格的道德教育。問題三:“我”從釣魚中得到什么啟示?引導聯(lián)系上文理解作者得到的'啟示,并用具體的例子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通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而加深對“啟示”的理解,學生理解得都很深刻。
三、讀是語文教學永遠不變的一劑良方。
讀中理解,讀中生情,讀中感悟,讀中也在積累內化語言。因此,王淵老師將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反復地、多形式地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讀中體驗“我”和“父親”的心情的變化,走進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從而領悟“父親”告誡中深刻的做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