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社會實踐論文:關于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現(xiàn)狀及心態(tài)調查報告
一、有關“弱勢群體”的介紹
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為我國在21世紀的進一步發(fā)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機和動力。然而,改革和社會轉型也使我國的各種社會關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成員處于分化、定位、整合的過程中。作為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的代價,社會弱勢群體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為我國當前獨特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關注并認真解決社會弱勢群體問題,事實上已經成了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安定、加快經濟發(fā)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務。
xx年3月,朱鉻基總理代表國務院向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會學界常用的“弱勢群體”這個詞。深刻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現(xiàn)實,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人數較多、生活困難、需要社會廣泛援助的,以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體制外”人員和過早“內退”的“體制內”人員為主的“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失地農民。上述弱勢群體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會地位、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們構成一支龐大的社會力量。城市弱勢群體的存在,對于城市穩(wěn)定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都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城市弱勢群體問題,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大局,又具有相當的緊迫性。弱勢群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tài)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弱勢群體的分類有若干種,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類型劃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是指以城市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會轉軌這一社會性原因而導致其淪為弱勢群體的人群或階層。我們認為,這一階層主要由失業(yè)(下崗)人員、城市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主要以城市為居住地、以在城市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工三大群體構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于知識貧乏、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擾、更由于致弱的社會性等原因,其思想狀況異常復雜,且?guī)в忻黠@的消極和負面色彩。這使得弱勢群體不斷加劇的場面,為了更好的讓弱勢群體能夠擺脫生活的困境,本文進行了調查,希望社會能夠更加關注弱勢群體。
二、活動的意義
首先,希望能夠引起政府的關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的需要。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助、失落、認命等悲觀心理,這不僅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斗志,而且使他們在生活上陷入更艱難的困境;在自身成為社會弱者的原因歸結上存在著社會應負全責的片面認識,這又進一步使他們產生消極等的依賴心理甚至仇視社會主義改革的錯誤政治觀。受這些思想困境的影響,該群體缺乏擺脫弱勢地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幫助他們克服悲觀心理和消極心態(tài),我們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們講述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所處于的怎樣的形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并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實,自強不息,擺脫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穩(wěn)定有序是整個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弱”主要是由于社會諸多原因導致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感受較多,不滿情緒較濃,而且這一群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另外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具有很強的集中性,信息傳播快,容易抱團。一旦他們的利益訴求被忽視或處置不當,他們往往會采取極端手段,引發(fā)群體性事件,影響城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們的不滿情緒,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增強他們的政治鑒別能力,引導他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對于維護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意義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于激發(fā)社會各個階層的創(chuàng)造活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一群體由于社會資源占有上的劣勢,導致其在心理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產生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又制約了他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擺脫弱勢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這一龐大群體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三、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現(xiàn)狀分析
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現(xiàn)狀,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進而確保收到良好效果,意義重大。下面分別從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生存現(xiàn)狀和思想政治狀況作簡要分析。
(一)工作狀況差,收入低
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普遍較差,收入水平較低。說他們工作狀況差,并不說他們就業(yè)率低,相反,根據我們的調查情況可知,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率達到了x%,僅有x%處于無業(yè)狀態(tài)。這一數據僅僅表明該群體絕大部分人員沒有處于“絕對失業(yè)”狀態(tài)。細解這一數據發(fā)現(xiàn),x%的人員只是從事臨時性工作,x%從事個體工作,只有x%的人員認為自己的工作比較穩(wěn)定。由于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勞動技能欠缺或落伍問題,要想在就業(yè)競爭激烈的城市里找尋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從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為技能要求低,能夠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很多,競爭同樣很激烈。根據市場規(guī)律,當勞動力供過于求時,勞動力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雇主可以以較低的工資雇用勞動者。因此,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收入普遍較低,x%月收入低于x元,x%在x元至x元之間,兩項合計,x%的受訪者月收入低于x元,這種收入水平在東莞這樣的物價水平較高的城市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這種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穩(wěn)定,原因同樣是由于技能要求低,競爭激烈,既然人人都能勝任,雇主當然可以隨時換人,所以,這類工作往往是低收入與不穩(wěn)定同時存在。為了進一步說明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劉師傅是華盛制衣廠的工人(主要從事搬毛線、清點數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們每天早上6:00左右開工,晚上7點鐘收工,去掉吃飯時間,勞動時間約十一、二個小時,每天工資約四十元,沒有休息日,如果趕上有加班的話,干到晚上9點、l0點都很正常。在他們看來,能有這么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經很不錯了,根本不敢有加班還要索要加班費的想法。工資水平低。在用工企業(yè)的概念中,農民工與廉價勞動力是劃等號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現(xiàn)象。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xx年我國農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鎮(zhèn)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項調查顯示,x%農民工的月工資在x元以下,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yè)長期以來把壓低農民工工資作為降低企業(yè)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資,企業(yè)還是想方設法拖欠。這在毛織行業(yè)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業(yè)也屢禁不止。盡管政府為保護農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失地農民除了部分人員已辦理農轉非擁有城市戶口以外,與農民工相比,差別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農民工:沒有農地收入,就業(yè)要求更迫切:由于“被迫”轉入非農產業(yè),打工經驗往往不如農民工豐富,技能也往往不如農民工。所以,他們的工作狀況并不比農民工好。失業(yè)(下崗)人員由于年齡較大,家庭負擔重,就業(yè)要求也很迫切,但從就業(yè)年齡上講處于劣勢,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適應新興產業(yè),所以對工作崗位同樣不敢挑剔,盡管維權意識較強,但由于能夠從事的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大多只能忍氣吞聲。因此他們的工作狀況也與農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物質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艱難。衡量物質生活水平高低有許多方法,其中恩格爾系數法是國際上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思格爾系數在x%以上的家庭,屬于貧困型;在x%一x%之間的屬于溫飽型;在x%一x%之間的屬于小康型;在x%--x%之間的屬于富裕型;在x%以下的屬于很富裕。依據這一劃分標準,就筆者調查結果來看,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x%處于貧困階段,x%處于溫飽階段,兩項累計,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出現(xiàn)上述狀況,除“收入低”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業(yè)(下崗)人員、農民工、失地農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業(yè)(下崗)人員。家庭負擔系數是影響人們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是結合家庭消費人口數量與家庭勞動人口數量來綜合測算。失業(yè)(下崗)人員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系數大。這給失業(yè)(下崗)人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只好節(jié)衣縮食,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失地時得到的補償款幾乎都花在了購(建)房上,甚至有的還有貸款沒還清,與農地的穩(wěn)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因素增加,而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此外,他們也同樣存在家庭供養(yǎng)問題,這些現(xiàn)實問題使他們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農民工除了收入低、社會保障未能較好解決這些現(xiàn)實問題外,農民工生活水平低還有觀念方面的原因。農民多年來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到城市打工,本就為了多掙點錢,現(xiàn)在收入狀況不好,為了能在回家時多帶回點錢,就只能從嘴里省了。客觀地說,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確比在農村從事同樣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價水平同樣也高,在城市吃一頓和農村差不多質量的飯開支要大得多,因此,農民工為了省錢,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會保障水平低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yōu)撫和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我們以養(yǎng)老保險為例,簡要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保險狀況。農民工養(yǎng)老保險狀況。xx年3月份,青島市專門出臺了《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暫行規(guī)定》,但“截至xx年底,農民工參加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僅占x%?!?。造成參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業(yè)為減少成本不愿意繳納保險費;二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意識相對薄弱;三是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繳不起”保險費;四是現(xiàn)行養(yǎng)老保險制度設計缺陷,累計繳費xx年退休后可享受養(yǎng)老保險,由于種種因素,農民工對于能否在同一城市繳費達xx年心中沒底,因而參保積極性不高。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情況。我國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由于個人繳費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層次性等原因,參保率僅為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額領到養(yǎng)老金,x5%的人不能準時領取到自己的養(yǎng)老金。失業(yè)(下崗)人員養(yǎng)老保險狀況。失業(yè)(下崗)人員投保意識較強,但現(xiàn)實情況使他們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參保情況并不樂觀。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yè)服務中心期間,由再就業(yè)服務中心負責為其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用。但“并軌”以后,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等保險費用必須個人自己繳納。失業(yè)(下崗)人員由于年齡較大、技能落伍、家庭負擔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標準求職。有的企業(yè)給投保但工資較低,有的企業(yè)工資較高但不給投保,許多人為了解決當前燃眉之急只好選擇后者。從事個體經營等靈活就業(yè)的人員,按城鎮(zhèn)個體工商戶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政策規(guī)定執(zhí)行,繳費比例一般為x%。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從事個體經營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穩(wěn)定,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繳費能力。綜上所述,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于工作狀況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低,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較低。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很滿意的僅占x%,基本滿意x%,合計x%。其中,農民工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最高,兩項合計達x%(很滿意占x%,基本滿意占x%。),也不過剛剮過半而已,而且這種滿意度較高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工把自己與純農民相比得出來的,并不能說明他們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狀況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可以把城市弱勢群體的心理分出下面幾種:
1、對弱勢群體的認同心理(城市弱者認同弱勢群體,就會把自己看作是弱勢群體的一員,與社會上非弱勢群體區(qū)分開來,這樣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開與社會的距離,從而逐漸遠離主流社會,與主流社會斷裂開來。)
2、歸因上的片面心理(對自身“弱勢”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過大,很可能滋長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城市弱勢群體能否正確看待自身“弱勢”的形成原因,直接決定了其思想情緒的積極與否。如果歸因正確,則思想上進,態(tài)度積極;反之則思想頹廢,態(tài)度消極。)
3、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失落感(失業(yè)(下崗)人員把當前狀況與在崗時比較,懷念當時有穩(wěn)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國有企業(yè)的下崗人員更是懷念當時“工作清閑、產品包銷、工資全發(fā)、福利全包”的美好時光,這種懷念使失業(yè)(下崗)人員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4、無助感是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處于逆境時會更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鼓勵,這種外部心理支持是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業(yè)(下崗)后人們更加渴求關愛,但政府所能給予的只是領取一定時間的失業(yè)保險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緊張的城市生活節(jié)奏使人們之間的關愛少卻許多,不僅關愛少,而且還可能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來自社會的歧視,使失業(yè)(下崗)人員感到無助。農民失地前,其交往對象大多是農民,失地進城后,集中安置使他們的交往范圍并未發(fā)生多大改變。)
思想狀況主要是指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最為根本的武器。不能說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能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人們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據《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報道:農業(yè)部副部長張寶文指出,中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x%,初中文化程度占x%。高中文化程度僅占x%,大專x%。這基本能表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對大多數失業(yè)(下崗)人員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崗、失業(yè)的主要原因之一??梢姡鞘猩鐣匀鮿萑后w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低制約著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加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挫折,極易使他們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一種是迷信思想,認為自己當前困境是命運使然,尤其是幾經拼搏幾經挫折之后,這種思想更易產生。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思想在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社會弱者中更為普遍:農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為農民一生為農民,再努力也脫不了農皮;失地農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農村政策剛剛好一點(免農業(yè)稅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淪為另類“下崗人員”;年齡較大的失業(yè)(下崗)人員感慨命運不濟,年輕時上山下鄉(xiāng),剛剛要過幾天好日子又趕上下崗。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這種迷信命運思想使他們產生了較濃的悲觀情緒,大大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種是極端思想,尤其是在歸因問題上,許多社會弱者把自己淪為弱勢群體的原因完全歸咎于社會、政府或企業(yè)領導,因而對社會或政府產生強烈不滿:農村戶口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待遇,他們把自己成為弱者的原因完全歸咎于二元戶籍制度,失地農民把當前窘況完全歸因于政府征地,失業(yè)(下崗)人員認為政府或社會應對自己當前困境負全責。這種極端思想又極易導致對社會的仇視進而導致極端行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
五、活動的主要流程
1、向工業(yè)區(qū)的有關單位申請進行調查;
2、查看有關城市弱勢群體的資料;
3、由小組成員進行商議制定一套調查問卷表;
4、對工業(yè)區(qū)的周圍情況進行了解;
5、深入了解農民工工作情況以及福利待遇;
6、給一份調查表給一些農民工進行填寫;
7、跟農民工進行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崗位的情況等等的話題進行談論;
8、小組人員對實踐調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整理;
9、總結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勢群體的有關生活。
參考文獻
1、: 《政府工作報告》,載于《人民日報》,xx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島市:《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暫行規(guī)定》,xx年3月
3、孟斯碩:《9月底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x%》,載于《新京報》xx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張寶文:《中國青年報》,xx年12月6日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工作的通知》,1998年
篇二 關于城市弱勢群體的生活現(xiàn)狀及心態(tài)調查報告
一、有關“弱勢群體”的介紹
經濟體制改革使我國進入社會轉型期,伴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進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并為我國在21世紀的進一步發(fā)展注入了不竭的生機和動力。然而,改革和社會轉型也使我國的各種社會關系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成員處于分化、定位、整合的過程中。作為改革開放、社會轉型期的代價,社會弱勢群體日益浮出水面,并已成為我國當前獨特而又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關注并認真解決社會弱勢群體問題,事實上已經成了深化改革、維護社會安定、加快經濟發(fā)展的不容回避的任務。
2002年3月,朱鉻基總理代表國務院向九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社會學界常用的“弱勢群體”這個詞。深刻揭示了新時期我國社會客觀存在的一個現(xiàn)實,即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我國社會存在著一個人數較多、生活困難、需要社會廣泛援助的,以農民工、城市下崗職工、“體制外”人員和過早“內退”的“體制內”人員為主的“弱勢群體”。。當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日益加快,又出現(xiàn)了一個新的弱勢群體——失地農民。上述弱勢群體主要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其社會地位、利益訴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它們構成一支龐大的社會力量。城市弱勢群體的存在,對于城市穩(wěn)定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都構成了極大的影響。因此,解決城市弱勢群體問題,既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大局,又具有相當的緊迫性。弱勢群體(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又叫社會脆弱群體、社會弱者群體,是指由于自然、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狀態(tài)而難以像正常人那樣去化解社會問題造成的壓力,導致其陷入困境、處于不利社會地位的人群或階層;弱勢群體的分類有若干種,不同的研究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不同的類型劃分。
本文提出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是指以城市為主要居住地,由于社會轉軌這一社會性原因而導致其淪為弱勢群體的人群或階層。我們認為,這一階層主要由失業(yè)(下崗)人員、城市化進程中的失地農民以及主要以城市為居住地、以在城市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民工三大群體構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于知識貧乏、收入偏低、社會地位低下、子女受教育受到阻擾、更由于致弱的社會性等原因,其思想狀況異常復雜,且?guī)в忻黠@的消極和負面色彩。這使得弱勢群體不斷加劇的場面,為了更好的讓弱勢群體能夠擺脫生活的困境,本文進行了調查,希望社會能夠更加關注弱勢群體。
二、活動的意義
首先,希望能夠引起政府的關注,由政府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幫助弱勢群體擺脫困境的需要。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無助、失落、認命等悲觀心理,這不僅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斗志,而且使他們在生活上陷入更艱難的困境;在自身成為社會弱者的原因歸結上存在著社會應負全責的片面認識,這又進一步使他們產生消極等的依賴心理甚至仇視社會主義改革的錯誤政治觀。受這些思想困境的影響,該群體缺乏擺脫弱勢地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幫助他們克服悲觀心理和消極心態(tài),我們加強了思想政治工作,向他們講述當今社會的弱勢群體所處于的怎樣的形勢,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觀,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并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現(xiàn)實,自強不息,擺脫困境。
其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城市是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城市的穩(wěn)定有序是整個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弱”主要是由于社會諸多原因導致的,因此他們對社會的負面感受較多,不滿情緒較濃,而且這一群體文化程度普遍較低,法制意識比較淡薄。另外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具有很強的集中性,信息傳播快,容易抱團。一旦他們的利益訴求被忽視或處置不當,他們往往會采取極端手段,引發(fā)群體性事件,影響城市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化解他們的不滿情緒,提高他們的文化程度,增強他們的政治鑒別能力,引導他們以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自身利益,對于維護城市乃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意義重大。
再次,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于激發(fā)社會各個階層的創(chuàng)造活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中的一部分。然而這一群體由于社會資源占有上的劣勢,導致其在心理素質、思想素質、政治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產生了某些問題,這些問題又制約了他們參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
因此,只有做好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增強他們擺脫弱勢的信心與能力,才能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這一龐大群體的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得到充分且合理的使用,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做出應有貢獻。
三、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現(xiàn)狀分析
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現(xiàn)狀,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況,洞察他們的內心世界,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進而確保收到良好效果,意義重大。下面分別從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生存現(xiàn)狀和思想政治狀況作簡要分析。
(一)工作狀況差,收入低
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普遍較差,收入水平較低。說他們工作狀況差,并不說他們就業(yè)率低,相反,根據我們的調查情況可知,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就業(yè)率達到了x%,僅有x%處于無業(yè)狀態(tài)。這一數據僅僅表明該群體絕大部分人員沒有處于“絕對失業(yè)”狀態(tài)。細解這一數據發(fā)現(xiàn),x%的人員只是從事臨時性工作,x%從事個體工作,只有x%的人員認為自己的工作比較穩(wěn)定。由于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勞動技能欠缺或落伍問題,要想在就業(yè)競爭激烈的城市里找尋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只能從事一些技能要求低的工作。也正因為技能要求低,能夠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很多,競爭同樣很激烈。根據市場規(guī)律,當勞動力供過于求時,勞動力價格就會下降,也就是說,雇主可以以較低的工資雇用勞動者。因此,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收入普遍較低,x%月收入低于x元,x%在x元至x元之間,兩項合計,x%的受訪者月收入低于x元,這種收入水平在東莞這樣的物價水平較高的城市僅能維持基本生活。還有一點必須指出,這種低收入的工作很不穩(wěn)定,原因同樣是由于技能要求低,競爭激烈,既然人人都能勝任,雇主當然可以隨時換人,所以,這類工作往往是低收入與不穩(wěn)定同時存在。為了進一步說明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工作狀況。劉師傅是華盛制衣廠的工人(主要從事搬毛線、清點數目等某些不需要技能的活),他和工友們每天早上6:00左右開工,晚上7點鐘收工,去掉吃飯時間,勞動時間約十一、二個小時,每天工資約四十元,沒有休息日,如果趕上有加班的話,干到晚上9點、l0點都很正常。在他們看來,能有這么份工作,月收入上千元,已經很不錯了,根本不敢有加班還要索要加班費的想法。工資水平低。在用工企業(yè)的概念中,農民工與廉價勞動力是劃等號的。農民工工資水平很低,同工不同酬是普遍現(xiàn)象。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2023年我國農民工年均收入x元左右,而城鎮(zhèn)工人年均收入x元左右,相差近l倍。浙江一項調查顯示,x%農民工的月工資在x元以下,達不到最低工資標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許多企業(yè)長期以來把壓低農民工工資作為降低企業(yè)成本、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要手段,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即便是很低水平的工資,企業(yè)還是想方設法拖欠。這在毛織行業(yè)是普遍存在的,在其他行業(yè)也屢禁不止。盡管政府為保護農民工利益做了大量工作,“清欠”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由于維護農民工權益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問題并沒有根本解決。失地農民除了部分人員已辦理農轉非擁有城市戶口以外,與農民工相比,差別不大,甚至在某些方面還不如農民工:沒有農地收入,就業(yè)要求更迫切:由于“被迫”轉入非農產業(yè),打工經驗往往不如農民工豐富,技能也往往不如農民工。所以,他們的工作狀況并不比農民工好。失業(yè)(下崗)人員由于年齡較大,家庭負擔重,就業(yè)要求也很迫切,但從就業(yè)年齡上講處于劣勢,文化程度低,工作技能不適應新興產業(yè),所以對工作崗位同樣不敢挑剔,盡管維權意識較強,但由于能夠從事的崗位競爭十分激烈,大多只能忍氣吞聲。因此他們的工作狀況也與農民工差不多。
(二)生活水平低
受收入水平制約,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物質生活水平偏低,生活艱難。衡量物質生活水平高低有許多方法,其中恩格爾系數法是國際上較為常用的方法之一。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費支出的比重。思格爾系數在x%以上的家庭,屬于貧困型;在x%一x%之間的屬于溫飽型;在x%一x%之間的屬于小康型;在x%--x%之間的屬于富裕型;在x%以下的屬于很富裕。依據這一劃分標準,就筆者調查結果來看,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x%處于貧困階段,x%處于溫飽階段,兩項累計,七成多城市弱者尚在為解決溫飽問題而奔波。出現(xiàn)上述狀況,除“收入低”這一具有共性的根本原因之外,失業(yè)(下崗)人員、農民工、失地農民造成生活水平低的原因又略有不同。失業(yè)(下崗)人員。家庭負擔系數是影響人們消費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是結合家庭消費人口數量與家庭勞動人口數量來綜合測算。失業(yè)(下崗)人員中已婚者居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系數大。這給失業(yè)(下崗)人員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他們只好節(jié)衣縮食,降低自己的消費水平。失地農民。失地農民失地時得到的補償款幾乎都花在了購(建)房上,甚至有的還有貸款沒還清,與農地的穩(wěn)定收入相比,收入的不穩(wěn)定性因素增加,而養(yǎng)老等社會保障問題尚未得到較好的解決。此外,他們也同樣存在家庭供養(yǎng)問題,這些現(xiàn)實問題使他們不得不降低生活水平。農民工除了收入低、社會保障未能較好解決這些現(xiàn)實問題外,農民工生活水平低還有觀念方面的原因。農民多年來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到城市打工,本就為了多掙點錢,現(xiàn)在收入狀況不好,為了能在回家時多帶回點錢,就只能從嘴里省了。客觀地說,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水平的確比在農村從事同樣工作收入要高一些,但城市的物價水平同樣也高,在城市吃一頓和農村差不多質量的飯開支要大得多,因此,農民工為了省錢,只好降低生活水平。
(三)社會保障水平低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yōu)撫和社會互助等內容。其中,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我們以養(yǎng)老保險為例,簡要分析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保險狀況。農民工養(yǎng)老保險狀況。2023年3月份,青島市專門出臺了《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暫行規(guī)定》,但“截至2023年底,農民工參加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的僅占x%。”。造成參保率低的原因是多重的:一是部分企業(yè)為減少成本不愿意繳納保險費;二是農民工社會保障意識相對薄弱;三是農民工收入水平低,“繳不起”保險費;四是現(xiàn)行養(yǎng)老保險制度設計缺陷,累計繳費15年退休后可享受養(yǎng)老保險,由于種種因素,農民工對于能否在同一城市繳費達15年心中沒底,因而參保積極性不高。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情況。我國失地農民養(yǎng)老保險由于個人繳費比例高、保障水平低、缺乏層次性等原因,參保率僅為x%,而且有x%的人不能足額領到養(yǎng)老金,x5%的人不能準時領取到自己的養(yǎng)老金。失業(yè)(下崗)人員養(yǎng)老保險狀況。失業(yè)(下崗)人員投保意識較強,但現(xiàn)實情況使他們的投保能力大大降低,因而其參保情況并不樂觀。按照199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下崗職工進入再就業(yè)服務中心期間,由再就業(yè)服務中心負責為其繳納養(yǎng)老保險費用。但“并軌”以后,養(yǎng)老、失業(yè)、醫(yī)療等保險費用必須個人自己繳納。失業(yè)(下崗)人員由于年齡較大、技能落伍、家庭負擔重等因素,只能降低標準求職。有的企業(yè)給投保但工資較低,有的企業(yè)工資較高但不給投保,許多人為了解決當前燃眉之急只好選擇后者。從事個體經營等靈活就業(yè)的人員,按城鎮(zhèn)個體工商戶參加基本養(yǎng)老保險的政策規(guī)定執(zhí)行,繳費比例一般為x%。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等因素影響,從事個體經營收入也不高且更不穩(wěn)定,嚴重制約著他們的繳費能力。綜上所述,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由于工作狀況差,收入水平、生活水平和社會保障水平低,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較低。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很滿意的僅占x%,基本滿意x%,合計x%。其中,農民工群體對當前生存狀況滿意度最高,兩項合計達x%(很滿意占x%,基本滿意占x%。),也不過剛剮過半而已,而且這種滿意度較高的狀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農民工把自己與純農民相比得出來的,并不能說明他們在城市真的生活得很好。
四、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思想狀況分析
根據我們的調查,可以把城市弱勢群體的心理分出下面幾種:
1、對弱勢群體的認同心理(城市弱者認同弱勢群體,就會把自己看作是弱勢群體的一員,與社會上非弱勢群體區(qū)分開來,這樣就可能在其心理上拉開與社會的距離,從而逐漸遠離主流社會,與主流社會斷裂開來。)
2、歸因上的片面心理(對自身“弱勢”形成的原因分析偏差過大,很可能滋長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對社會和政府的不滿情緒。城市弱勢群體能否正確看待自身“弱勢”的形成原因,直接決定了其思想情緒的積極與否。如果歸因正確,則思想上進,態(tài)度積極;反之則思想頹廢,態(tài)度消極。)
3、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失落感(失業(yè)(下崗)人員把當前狀況與在崗時比較,懷念當時有穩(wěn)定的收入和福利,原國有企業(yè)的下崗人員更是懷念當時“工作清閑、產品包銷、工資全發(fā)、福利全包”的美好時光,這種懷念使失業(yè)(下崗)人員產生強烈的失落感。)
4、無助感是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共同的心理感受(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處于逆境時會更渴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鼓勵,這種外部心理支持是幫助人們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失業(yè)(下崗)后人們更加渴求關愛,但政府所能給予的只是領取一定時間的失業(yè)保險金或最低生活保障金等,緊張的城市生活節(jié)奏使人們之間的關愛少卻許多,不僅關愛少,而且還可能有來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有來自社會的歧視,使失業(yè)(下崗)人員感到無助。農民失地前,其交往對象大多是農民,失地進城后,集中安置使他們的交往范圍并未發(fā)生多大改變。)
思想狀況主要是指人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問題,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最為根本的武器。不能說文化水平高就必然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但我們也不能否認能否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人們的文化水平存在正相關關系。據《中國青年報》2023年12月6日報道:農業(yè)部副部長張寶文指出,中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x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x%,初中文化程度占x%。高中文化程度僅占x%,大專x%。這基本能表明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文化水平。對大多數失業(yè)(下崗)人員而言,文化程度低是其下崗、失業(yè)的主要原因之一??梢?,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化水平低制約著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加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挫折,極易使他們形成錯誤的世界觀。一種是迷信思想,認為自己當前困境是命運使然,尤其是幾經拼搏幾經挫折之后,這種思想更易產生。筆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種思想在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中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年齡較大的社會弱者中更為普遍:農民工感慨自己命不好,生為農民一生為農民,再努力也脫不了農皮;失地農民感慨自己生不逢時,農村政策剛剛好一點(免農業(yè)稅等),自己又失去土地,淪為另類“下崗人員”;年齡較大的失業(yè)(下崗)人員感慨命運不濟,年輕時上山下鄉(xiāng),剛剛要過幾天好日子又趕上下崗。城市社會性弱勢群體的這種迷信命運思想使他們產生了較濃的悲觀情緒,大大削弱了他們擺脫困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種是極端思想,尤其是在歸因問題上,許多社會弱者把自己淪為弱勢群體的原因完全歸咎于社會、政府或企業(yè)領導,因而對社會或政府產生強烈不滿:農村戶口使農民工無法享受城市待遇,他們把自己成為弱者的原因完全歸咎于二元戶籍制度,失地農民把當前窘況完全歸因于政府征地,失業(yè)(下崗)人員認為政府或社會應對自己當前困境負全責。這種極端思想又極易導致對社會的仇視進而導致極端行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
五、活動的主要流程
1、向工業(yè)區(qū)的有關單位申請進行調查;
2、查看有關城市弱勢群體的資料;
3、由小組成員進行商議制定一套調查問卷表;
4、對工業(yè)區(qū)的周圍情況進行了解;
5、深入了解農民工工作情況以及福利待遇;
6、給一份調查表給一些農民工進行填寫;
7、跟農民工進行對生活的看法以及工作崗位的情況等等的話題進行談論;
8、小組人員對實踐調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和整理;
9、總結所得出一些城市弱勢群體的有關生活。
參考文獻
1、: 《政府工作報告》,載于《人民日報》,2002年3月17日,第一版
2、青島市:《青島市農民工基本養(yǎng)老保險暫行規(guī)定》,2023年3月
3、孟斯碩:《9月底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x%》,載于《新京報》2023年10月27日,第四版
4、張寶文:《中國青年報》,2023年12月6日
5、《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yè)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工作的通知》,1998年
篇三 初中生肯德基消費群體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隨著我國與國外的交流日益緊密,一些國外的事物也出現(xiàn)在國內,比如像肯德基一樣的快餐事業(yè),而我的這篇調查報告就是有關于肯德基消費群體的分析。在此次社會調查中,我采用了實地調查,上網查找資料等方法,得出了結論。消費人群中大多是青少年居多數,以及一些陪同孩子的家長,基本是一個滿員的狀態(tài),利潤十分可觀。
初中生肯德基消費群體的調查報告引言:
研究的問題:肯德基消費群體分析
研究的背景:西方快餐在國內的日益火爆。
研究的目的:了解消費群體,發(fā)掘火爆的原因。
研究的方法:行動研究法
研究結果及分析:
經過調查研究,肯德基有132個座位,青少年約占70%,兒童約占15%,剩余5%是陪同來的家長們,大部分家長對這里的食品感興趣,主要陪孩子,;有少一部分家長愿意在這吃。
我認為,以西方快餐主要是在兒童和青少年之間比較受歡迎,并沒有完全被中國所接受,只是在一個特定的年齡段里。
小結:
此次調查研究我個人認為是比較科學的,調查出了消費群體,但由于調查范圍較小,有一定局限性,可以更加深入研究,深究其原因。
結論:
肯德基、麥當勞消費群體主要存在于兒童與青少年中,并深受歡迎,說明他們接受能力強,但是我認為,中國青少年在消費這些西方食品的同時,也應堅持對中國傳統(tǒng)的接受。
初中生肯德基消費群體的調查報告,盡在酷貓寫作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