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錄
-
第1篇敦煌西千佛洞導游詞 第2篇敦煌西千佛洞介紹文導游詞 第3篇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第4篇甘肅中文導游詞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第5篇甘肅敦煌西千佛洞介紹文導游詞 第6篇甘肅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第1篇 敦煌西千佛洞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蓖茰y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玉門關歷史導游詞 ·蘭州導游詞 ·伏羲廟導游詞 ·嘉峪關關城導游詞)
第2篇 敦煌西千佛洞介紹文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第3篇 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第4篇 甘肅中文導游詞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第5篇 甘肅敦煌西千佛洞介紹文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推測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
第6篇 甘肅敦煌西千佛洞介紹導游詞
西千佛洞開鑿在敦煌市西南35公里處的黨河河岸崖壁上,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因而也成為敦煌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敦煌市西南行至陽關途中,道左不遠處即為黨河,河床北岸為寸草不生的戈壁灘,南岸是透迄蛇曲的沙山,西千佛洞就位于沙山盡頭的河床北岸陡崖上。這里的陡崖深壑上有濃蔭蔽天,崖下灘地紅柳叢生,古木參天,涓涓小溪流過,環(huán)境清幽。西千佛洞開窟年代無從稽考。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jīng))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云,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蓖茰y文中所記佛龕當指此。據(jù)此可知,西千佛窟始創(chuàng)年代應早于莫高窟,至少應與莫高窟屬同時代建造。
西千佛洞現(xiàn)存石窟16個(窟、龕22個),其中1-3窟為唐窟,4-8窟為魏窟,16窟為晚唐窟,這9個洞窟保存較好,其它多有坍塌,壁畫也剝蝕不清,時代難以確認。一般認為洞窟屬北魏至宋代所鑿。保存較好的9個石窟中,中央大多有中心座,座四周鑿龕,內塑佛像,四壁多繪賢劫千佛、佛跌坐說法圖、佛涅槃像。中心座和四壁的佛像下,繪金剛、力士像。北魏一石窟內南壁西段繪(睞子經(jīng))故事,東段繪(勞度叉斗圣變)故事,為莫高窟北魏洞窟所沒有的佛本生故事,可填補其空白,有獨特價值。其余窟龕的四壁和藻井則很少繪佛本生故事。
西千佛洞與莫高窟經(jīng)歷了類似的盛衰歷程,受各種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藝術寶庫損失慘重。近年來,人民政府全面加固、修繕了洞窟,使面臨崩塌的崖體和洞窟恢復了整體性和穩(wěn)定性,崖體回廊保證了游人的安全。今天,西千佛洞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有10個洞窟開放,成為游人在敦煌至陽關旅游線上重要的參觀內容。